公元960年正月初二,后周的权力中心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故。作为卫戍部队总司令的赵匡胤策划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,这一举动使得他顺利夺取了后周皇帝柴家的统治权。通过权谋和兵力的运用,赵匡胤迫使后周末帝柴宗训将皇位禅让,最终成为了新皇帝。然而,赵匡胤心里明白,自己的登基并非正当,因此留下遗训祥盛期权,告诫后人要善待柴氏的后代。他明确规定:“柴氏子孙,如有罪不加重刑。即使犯有谋逆之罪,也只需在监狱自尽。”这条祖训反映了赵匡胤内心的复杂心理和对柴氏的某种忌惮与尊重。
那么,随着赵匡胤的篡位,后周皇室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呢?后周的皇帝世宗柴荣给予了赵匡胤极大的支持和知遇之恩,那么柴荣的后代又将何去何从呢?为了解这一疑问,小编综合了多方历史资料,详细探讨后周皇室的未来。
首先祥盛期权,回顾柴荣的儿子们。后周世宗柴荣总共育有七子,令人唏嘘的是,在他为自己国家起兵反抗后汉的期间,他的几个儿子纷纷遭遇厄运,其中越王柴宗谊、吴王柴宗诚以及韩王柴宗諴在后汉隐帝刘承祐的追杀下相继遇害,因此,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,柴荣存活的儿子仅剩四个,分别是恭帝柴宗训、曹王柴熙让、纪王柴熙谨以及蕲王柴熙诲。那么,赵匡胤在登基后是如何对待这些受到恩惠的柴荣之子的呢?
展开剩余66%柴宗训,作为世宗柴荣的第四子,历史上他被称为后周最后一位皇帝。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赵匡胤篡位后被封为郑王,随后被迁往房州,远离权力中心。然而,柴宗训一生短暂,五代时期的他于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去世,时年仅20岁,最终被追谥为恭帝,留下的是一段悲凉的历史。
接下来是柴熙让,世宗柴荣的第五子。在赵匡胤带兵攻入开封的混乱中,他迷失了方向,乱世之中无音无消息,成了历史的谜团。而第六子柴熙谨,陈桥兵变后被权臣潘美收养祥盛期权,甚至改名为潘惟吉,命运同样充满波折。最终,年仅十岁左右的柴熙谨在乾德二年离世,显得如此短暂而无奈。而最小的柴熙诲,被赵匡胤的开国大将卢琰收为养子,更名为卢璇,他在义父的庇护下隐居于浙江永康,是柴荣子孙中唯一一个能够保存血脉的后代。
至于柴荣的孙辈,据史料记载,他的三个被杀的儿子没有留下后代。而后周末帝柴宗训虽然有五子,除了长子柴永崎,其他的四个儿子均早夭,虽然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郑国公爵位,但最终在柴永崎去世后,爵位也随之被废除,柴荣的家族血脉至此几乎断绝。
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,来到了宋仁宗赵祯即位时期。因仁宗年过五旬仍未能生育后嗣,于是他与大臣商议,认为可能是后周宗庙长时间无人祭祀,才导致赵家的报应。自嘉佑五年开始,开始对柴氏宗亲有所关注,特别是长辈柴咏册被封为崇义公,这个爵位也因此成为世袭,贯穿两宋时期。后来的文学作品《水浒传》中,小旋风柴进被认为有可能是柴咏册的后代,这一史实反映了柴氏后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形态。
综合以上历史分析,小编认为,尽管赵匡胤留有善待柴氏后人的遗训,但在大历史格局下祥盛期权,这一国策的实施显得更多是表面的开恩,真正能给柴氏后人带来尊重和礼遇的,或许只是宋仁宗偶然的机缘,为后来的非正统柴氏宗亲提供了一丝立足之地,历史的旋转仿佛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小小的窗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