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文章中钻石配资,我们提到,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铲除蓝玉、清洗朝臣,导致皇权与藩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缓冲空间。而朱元璋出于对权臣的忌惮,曾规定,在此情形下,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,实施“清君侧,靖国难”的政策。这项措施本是为防止藩王借机动摇皇位,按理来说,藩王必须奉皇帝圣旨出兵,事后也应立即撤离京城,绝不容许权力更替。但偏偏这条“防线”就被打破了,而破局的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。
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闰五月,明太祖朱元璋去世,皇孙朱允炆继位,成为建文帝。年轻的建文帝,年仅二十一岁,面临着与多位权势藩王的激烈权力博弈。藩王们掌握重兵,权势庞大,显然,这种对立几乎不可避免。明初封藩,是为了屏蔽皇室与朝廷外的威胁。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四子朱棣安排了镇守燕京(即今天的北京),控制了十万大军;而朱棣的弟弟,十七子朱权则被派往大宁(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),其手下兵力同样不容小觑,达到八万,并且还掌握着精锐的骑兵部队,尤其是那支朵颜三卫的精兵。
展开剩余72%对于建文帝来说,身边的这些“武力过剩”的皇叔们,显然让他不敢轻举妄动。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,他不得不想办法削弱藩镇的力量。但这项任务并非易事,尤其是在他极力想快速解决问题的情况下。建文帝与心腹大臣,太常卿黄子澄、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削藩之事。齐泰认为,应该从燕王朱棣开始,因为他实力最强。但黄子澄提出不同意见,认为朱棣有功无过,应该从那些问题更大的藩王着手,以便争取舆论的支持。
然而,建文帝选择了较为缓慢的策略,从那些战斗力相对较弱的藩王开始削弱。到了七月,周王朱橚的次子朱有爋举报父亲谋反,建文帝果断行动,将朱橚废为庶人。紧接着,建文元年(1399年),他以各种理由陆续废除了齐王、湘王、代王和岷王。这一系列行动,明显向各地藩王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——他们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挑战。朱棣看到这一点,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。根据《明史》的记载,朱棣不仅具有大智大勇,且能够推诚任人,他在边地多年,既有军事才能,也有治理经验和威望。他虽然手握重兵,但却没有轻举妄动。朱棣知道,想要起兵,必须先让建文帝相信他不会动手。因此,他做出了一些“疯狂”的举动,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。
然而,建文帝还是按捺不住,决定采取行动。七月,他下达了密旨,命令北平布政使张昺和北平都指挥使谢贵、张信等人抓捕朱棣及其王府的官员。没想到,叛徒张信将这一计划泄露给了朱棣,朱棣借机将张昺和谢贵杀害,并以此为名起兵。这一次,他以“清君侧,靖国难”为由,迅速向南进军,发起了对建文帝的挑战。
朱棣明白,自己手下的兵力虽多,但毕竟不及全国之力。因此,他决定直捣金陵,尽快拿下都城。而朝廷方面,由于将领的调度和部署不当,导致其防线并不稳固。战争的胜负,往往不完全取决于聪明才智,而在于谁犯的错误更少。建文帝在局势开始对自己不利时,过于依赖兵力的优势,最终失去了宝贵的战机。当朱棣率军进入京城时,建文帝已不知所终,成为一桩未解的悬案。
在“靖难”战役结束后,朱棣的军队占领了京城,朝中许多反对他的人被一一杀害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方孝孺,他拒绝为朱棣书写登基诏书,结果被诛灭十族。而李景隆,原本是一个被战败的名将之子,却因投降朱棣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权力。然而,历史的讽刺是,他在不到一年内因屡遭弹劾而被削去爵位,最终死于囚禁。
经过这一场“靖难”的风波,朱棣最终坐上了皇位,改年号为“永乐”,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。而这个时代的开端,是通过一场残酷的政权斗争,血腥的篡位过程,以及无数背叛和杀戮来实现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